2022-07-18 - admin
但是,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,进入文明社会以后,人们已慢慢从恐怖中解脱出来,并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意义。
由于心之本体广大清明、内外无分,所以人体内外浑然一体,体内之心通天地万物,只此一理。谓彼私字已说出,流于不好之地则非也。
一言以蔽之,必须使此心之全体与大用相统一。对此,李退溪以一种幽深玄妙的论说这样反驳道:今既指其有体用者为心。他还认为孔子教人文行忠信,后之学孔氏者,则曰:‘一为要一者,无欲也。[24]《与伍光宇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四。二者之相须,如车两轮,如鸟两翼,未有废一而可行可飞者。
他的这一思想确实与陆九渊的思想有近似的一面,这样看来,后人评价其学说来源于陆九渊也就不无道理了。人的生命与自然物的区别就在于,人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乃至主体精神,这一主体精神就是心本体的自我发现。[5] 朱熹: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五。
人伦之理不用说,是指社会的道德伦理,至于物理,除了具有伦物即伦理的意义之外,还有物理的意义,所谓穷神知化、阴阳昼夜之道,就属这一类。[16] 薛瑄:《读书录》卷四。应当指出的是,薛瑄在理学中恢复了荀子以来的理智主义传统,并在新的理论基础上作出了某些发展,为后来的王夫之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。但是,在他的哲学中,力图克服前期理学中以内在体验、道德直觉为特征的思维方式,提出认识的客观性、对象性的问题,突出认识主体和理性的作用,并且开启了新的理性批判精神,这不仅是理学发展中的一个进步,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进步。
[10] 薛瑄:《读书录》续四。薛瑄很重视对于心的操守和敬的工夫,并提出要维护朱子之心学[6],但是应该指出,他所说的心学,只是虚其心、存其心,专一其意志以穷理的意思,并不是心即理、心体即性那样的意思。
[19] 薛瑄:《读书录》续四。所谓穷理,虽是以形而下的认知之心穷其形而上的性理,但最终必须是逆取式的本体认知,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超越。这就意味着,人首先是一个物质的存在、现实的存在,而不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。在实践上,他很推崇元朝的许衡,认为许衡真正践履了朱子之学,但在理论上,他和许衡并不代表同一个发展方向,而是开了一个新的方向。
理学家所说的性理,并不包括认知理性,而是指道德理性,薛瑄也不例外。从认识的角度看,心体便是先验的德性之知,即格物穷理及其所得之知。在这里,理性认识变成了内在的自我直觉,也就是对道德本体的顿悟式的整体把握。[23] 这里重要的不在于格物的具体方法,而在于提出了运用理性思维认识事物规律的基本途径,至于如何运用理性,他还停留在一般类比、综合、分析等水平上,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系统或系统的逻辑方法。
但他重视名言、概念对于认识事物的作用,这是应该肯定的。一方面是理不离物,理气无缝隙、无间断、浑然无间,更无先后,物有殊,故理有殊,在天有天之理,在地有地之理,在万物有万物之理,所谓分殊也[12]。
理学家所提倡的穷理之学,固然是知性之学,穷理就是知性,即认识心中之天理,但是又有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意思,即认识物理的一面。众所周知,理学完成了儒学,也完成了儒、佛、道的融合,同时也把中国哲学进一步推向实践理性,建立了道德形上学。
薛瑄本人也比较关心现实问题,并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过批判,这也是值得重视的。如果说理学中有理性主义思想,那么,这一点正是经过薛瑄而得到发展的。[11] 这是一种理性主义思想。薛瑄以维护朱熹心学为名,实际上否定了心体用说,强调心的理性认知作用,这无疑突出了认识的主体性。[13] 另一方面,所谓理一分殊,是通过心的分析综合作用所得出的结论,没有人心的分析综合能力,所谓理一,所谓分殊,都是不可言说的。薛瑄哲学毫无疑问属于传统哲学,其基本思想属于传统的实践理性。
知觉作用之心不是别的,就是经验认知之心,其中包括思虑、类推、分析、综合等理性认识能力。[7] 这所谓枢,所谓管,就是主宰之意。
他所说的穷理,是指穷人伦物理。他认为,人之所以与万物为一体,无非是说,人和万物都是由气做出来的,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无非是万物中之一物,并不是万物的中心。
王阳明哲学的出现,正是为了从道德主体论的立场解决朱熹哲学的矛盾,把道德主体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,建立以良知说为核心的自主自律的道德实践理论,否定了朱熹哲学中主张客观认识论的一面,但与此不同的是,则有人试图发展朱熹哲学中认知理性的一面,试图在传统哲学的体系框架之内,重新确立和弘扬认识的主体性。程颢说过物理最好玩,这个玩字,就是值得玩味的意思,这可能主要是指直观体验,但不能排除对象认识的一面。
二程虽然更强调伦理,并且使之本体化,变成宇宙的最高本体,成为人性的来源,但他们也提出穷物理的必要性。薛瑄就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,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,具有开创性质。[9] 这固然肯定了理的外在性、超越性,并把理说成天下之定理而不能违抗,但在心与性、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,却坚持内外、主客之分,并没有变成内在的主体意识。这固然缺少道德主体性思想,但是从另一方面说,却强调了认识的主体性,尽管这是直观的,而非逻辑的。
这确乎是道德的形而上学,却不是存有论或实在论哲学。在提倡理性精神的今天,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中国的传统哲学,使之走向现代社会。
[8] 这里所说的神,虽然采用了传统哲学的说法,但其实质则是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,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。他对理和穷理的解释,也是多从性理即道德理性及其认识的意义上说的,并不是指人的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,是求其所当然而不是求其所以然,是求其善而不是求其真,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复性之学。
理性与科学有联系,而与宗教迷信不相容。由于心具有理性能力,万事万物之理都是可以认识的,按照这种理解,哲学便不是言说那不可言说者,如前期理学家所说的默识心通,而是不可言说的。
因为如此,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,须知己与物,皆从阴阳造化中来,则知天地万物为一体[20]。[21] 心和理具有主客对立的意义,心代表的是认识主体,理则是认识客体、认识对象。况且,由于它承认外在权威的存在(心学派有些例外,但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),不得不使其内圣之学陷入难以克服的矛盾。中国哲学,特别是儒家理学,是理性主义,还是非理性主义,或反理性主义?它又是什么样的理性主义?这似乎是当前争论的一个问题。
这虽然没有超出经验常识的范围,但是却具有科学理性精神。但他注重从经验和践履中取得这种认识,而不是直觉体验所能解决的,也不是豁然觉通式的顿悟所能解决的,这里有认知理性的问题。
另方面,他们又常常指出二者的区别,并强调即物穷理、格物致知和思的方法。至于他承认实理、定理的存在,从而规定了认识的内容,这也是事实,但是如果能进一步弘扬认识的主体性,则必然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批判,这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一方面,理学家把物理和性理、所以然和所当然,统一于最高的自然之理,即所谓宇宙本体之理,并通过存在认知或本体认知(以直觉、顿悟、灵感、体验为特征),达到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(所谓真、善、美的统一)。这个体,就是心体即性。
人保财险加入支付宝红包大战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女生隐私男生勿进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美国初请失业金好于预期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吐烟圈简单教程(吐烟圈教学)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A股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是根本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